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巩固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合作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在不断提升,其中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能源安全。
业内人士表示,国际合作是实现优势互补的直接有效方式,但不同的国家背景及相互融合的复杂情况,又使得国际合作机遇与风险并存。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更为复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国内矿业发展态势。
中国天然气进口量及对外依存度(资料图)
国际合作越来越紧密
一直以来,能源界都有这样的说法:解决好中国的油气问题,就解决好了中国能源问题。
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潘继平研究员近日在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表示,我国石油供需缺口不断扩大。2010年~2018年,我国石油缺口由2.3亿吨扩大到4.6亿吨,与美国1967年到1977年、1995年到2005年石油供需缺口增幅(分别为3.08亿吨、2.25亿吨)相当。近十年来,借助于页岩油气开发的巨大成功,美国油气产量持续大幅增加,已由油气净进口国变成出口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直线下降,2018年已降至27.2%。据预计,未来2~3年美国将成为石油净出口国。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实践表明,加强本土油气资源开发,不断提升产量和供应能力,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根本举措。
2019年12月2日,中俄天然气东线投产运行,至此我国已建成油气进口四大战略通道,包括中国-中亚、中俄、中缅等3条陆上通道和海上运输通道,油气进口多元化程度明显提高,增强了境外油气供应安全保障能力。但是,地区冲突、恐怖袭击、复杂地缘政治局势等危及我国境外油气运输安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10%的原油、40%的天然气通过陆上管道运输,90%的原油、60%天然气的进口为海上船运。海上航运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亚丁湾、马六甲海峡等交通要塞,安全威胁不容忽视;中亚等陆上运输管道也经过一些潜在高危地区。
同时要看到,在全球能源多元化、多极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能源市场正在迎来以中低价格为主的新时代。相对宽松的国际能源市场环境,为我国充分利用境外资源带来新机遇,国际能源市场正呈现买方市场,并趋于常态化。不断增加的世界油气产量需要体量足够的市场,日益增加的中国能源需求为世界油气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市场条件。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尽管中国油气进口面临较大的潜在安全风险,但也无需过于紧张、焦虑。中国如此体量的能源市场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中国能源供应不安全也就是国际能源生产和出口的不安全。对此,国际能源市场,特别是油气生产、出口大国要有充分认识。
广西是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份,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加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钦州保税港区等开放合作平台的建成,使广西成为面向东盟合作的前沿和桥头堡。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成立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围绕中国、东盟的共同需求,聚焦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开展地学、矿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旨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愿景2025》深入对接,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地学、矿业领域合作,支撑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期间,矿业项目签约金额超过了52亿元。
我国新疆与中亚各国地域相邻,并地处同一成矿带,中亚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勘查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对中国企业勘查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中国企业则有技术、装备、资金等优势,在科技、人才、地缘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每年一次的新疆矿博会为这种国际矿业合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以新疆矿博会组委会牵头组织的考察、技术交流等活动成为“家常便饭”,中亚各国矿业部门部长经常受邀参加新疆矿博会,推介本国的矿业项目,中国矿山企业代表也经常实地考察中亚各国的矿业环境,充分了解当地的矿业发展现状,深入跟进与中亚各国的国际矿业合作项目。
开展国际合作 加快技术进步进程党的十八大以后,面对能源供需新格局、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重大能源战略,即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能源国际合作,其中就包括能源国际合作。中国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除了要解决中国能源供应的充足问题,还要解决中国能源技术进步问题。中国能源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意味着提高生产效率,还意味着减少矿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效率,也符合目前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同时也能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例如,澳大利亚CSIRO出品的“LASC(拉斯克)”系统是国际公认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矿山智能化系统,率先把惯性导航系统应用在采煤机上。虽然GPS技术已经成熟,地面上的定位精度也非常高,而且目前大部分智能化传感系统也都是采用GPS系统,但是在矿井、隧道、水下这些接收不到卫星信号的地方,惯导设备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不需要搭建外部基础设施,甚至不需要借助磁强计来侦测方向,在没有基站指引的情况下,能自行判别方向,自动校正,而且精确度高,能适应恶劣的采矿环境,所以比GPS更适合井下定位。采煤机搭载惯性导航系统之后,可进行全自动工作面找直和水平控制,让采煤机保持理想的运行路线,既能适应复杂的矿区地形,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国内智能化煤机领先企业上海煤科通过和国际领先品牌LASC(拉斯克)的深度合作,快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还有现在热门的无人智能矿山的建设,这些先进技术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合作能加快技术进步进程。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获得核心技术要付出巨大代价,实力雄厚的企业尚可,但中小企业的实力很难通过国际合作获得先进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因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仍要坚持自主创新,一是增加国际合作谈判筹码,二是做好两手准备。对此,我国一直在积极行动。2019年1月2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发布《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涉及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等关键危险岗位的5类、38种煤矿机器人。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目前煤矿机器人最权威的定义,也基本符合“煤矿智能化”的内涵描述。国家煤矿安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大力支持和鼓励煤矿企业与有关研发单位合作,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在煤矿推广应用,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有业内人士猜测,煤矿机器人可扩展到矿山机器人,同样也符合智能矿山的建设内涵。
国际合作的初衷都是好的,否则也难以建立合作关系,但常常是理想丰富,现实骨感。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选择合作项目前要进行充分论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趋利避害。有业内人士表示,大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机会多,但门槛高,中小民营企业也并非没有机会,可在夹缝中寻找合作机会。比如,中小民营公司开展境外勘查,从草根勘查起步风险太高,现金流回报时间长,不适合开展系统勘查,更应倾向于上马短平快项目,特别是在一些政治高风险国家更应如此。同时他提醒,即使是关系密切的合作方,国际合作也必须要用合同来约束,不能失控。
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开展国际合作要充分考虑国家间的差异,特别是矿业投资,受所在国政策影响大,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系统性风险比较大,不可预料的因素比较多,要采用国际化思维方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风险。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必须进行充分的考察论证,从行业发展现状、所处的行业周期、技术、经济、政治稳定、法律规定、产业政策、外汇管制、人才队伍、劳动用工及薪酬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加强风险甄别,进行科学论证,防患于未来。结合行业自身优势,选择熟悉矿种,以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合作模式或投资方式,在擅长环节介入,合理布局,做到有效控制技术和管理等风险。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发展新模式,比如采取跨产业合作、与当地利益捆绑投资等方式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单一的“收购和拥有”模式,采取“吸引”策略,以小股东身份参股的合作方式,以降低风险,同时凭借积累的国际经验,降低学习成本,实现快速融入。在融资结构上应避免单一融资风险,拓宽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还可通过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创新投资模式,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同时,业内人士提醒,中国企业在境外实施国际合作项目要规范运作,注重环保,并与当地政府、社区关系保持可持续的友好互利关系,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推进企业员工的属地化,解决当地居民就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国际合作项目保驾护航,实现共赢。
来源: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