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的话题,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恒久不变的问题。由于当今环境的污染导致人们的生活状况的急剧下降,甚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以及生命。这时候,我们不得不作出反思地球的现状到底是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每年都会有几百万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每年都会有几百万公顷的热带雨林被从地球上抹去。每年都会有百万人死于各种疾病。环境的污染,已经将很多美好的事物从我们面前带走。
什么是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重大变化,使环境质量恶化,扰乱生态平衡,对人类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前十几个世纪排放量的总和。对大气的污染,究竟是谁来买单?无止境的排放,已经远远超过的现有绿色植物丢二氧化碳的需求。而多余的二氧化碳,将直接或间接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难以想像的影响。
“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如果受到污染将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危害”。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类生命始终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为环境中,经常在物质和精神心理的双重因素影响之下。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维护和促进健康,需要充分开发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但是也会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使环境受到破坏,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当这种破坏和影响在一定限度内时,环境和人体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能力使失衡的状态恢复原有的面貌;如果超过环境和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可能造成生态失衡及机体生理功能破坏,甚而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因此人类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认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环境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建立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标准,避免环境退化和失衡,这是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准则。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仍然是影响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指出,估计24%的全球疾病负担以及23%的所有全球死亡可能归咎于环境因素,通过预防不安全水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风险,每年可拯救400万五岁以下儿童的生命,同时,伴随环境的改善,全世界每年可预防1300万人死亡。在中国,根据政府与世界银行的合作研究报告《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报道(2007年),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约相当于每年1000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GDP的5.8%),在城市中仅大气污染可造成每年17.8万人死亡,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急诊病例680万人。可见环境因素正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将“环境保护”列入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随近30年经济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严重,污染范围广,暴露人口多;暴露时间长,污染物暴露水平高,历史累积污染对健康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等的特点。由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未再开展全国性或区域大规模环境与健康调查工作,基础数据的缺乏导致难以开展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现有环境法律法规中有关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内容过于原则化,缺乏真正符合环境与健康工作需要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相关的基准研究基本上是空白,一些与环境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环境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开展环境与健康政策法规研究、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预警、应急以及健康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环境健康领域研究热点。